外墙保温板的力化学性能是指在机械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化学变化,如在塑炼、挤岀、破碎、粉碎、摩擦、磨损、拉伸等过程中导致的化学变化。力化学过程对聚合物的加工、使用、制备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20世纪初,FW奥斯特瓦尔德就提出了力化学的概念。他指出,机械能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和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光、热等)对化学反应的影响一样,也属于物理化学的范畴,并定义力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力化学研究各种聚集态的物质在机械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不同形式的能量对化学过程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其中最重要的差别表现在对被作用物的活化机制方面。摩擦可以使相互接触的物体温度升高,因此曾有人认为机械能通过热能转化为化学能,本质上和热活化机制是一样的。但是,某些实验已经证明,在某些化学过程中机械能并不是通过热能形式发生作用的,机械能可直接转化为化学能大分子链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从而产生键长、键角的改变,在形变段上势能增加,键能减弱,因而进行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下降,即力活化加速化学过程或其他过程。如拉伸的橡胶容易氧化,是由于在力的作用下其氧化过程的活化能降低。力降解过程往往能产生新的端基和极性基团。非极性聚合物中可能生成极性基团;碱性端基可能变成酸性;饱和聚合物中可能会生成双键。例如聚乙烯甚至在拉伸时也能生成大量的含氧基团力降解过程还会引起聚合物溶解度的改变。溶解度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于分子量下降、端基变化及主链结构改变所致,一般情况下是使外墙保温板变得更容易溶力降解后可塱性改变。如橡胶的塑炼过程,由于分子量的改变,橡胶的可塑性提高。某些含有双键或α-次甲基等的线形聚合物在机械力作用下会形成交联网络,称为结构化作用。
根据条件的不同,可能发生交联或力降解和力交联同时进行例如聚氯乙烯在180℃塑炼时,同时发生力化学降解和结构化力化学流动则是由于力降解,不熔的交联聚合物变成可熔状态并能发生流动,生成分散体,并可在新状态下重新结合成交联网络的现象,在宏观上产生不可逆流动。如马来酸聚酯、酚醛树脂、硫化橡胶等。力化学合成是指聚合物-聚合物、聚合物-单体、聚合物-填料等体系在机械力作用下生成均聚物及共聚物的化学合成过程。当一种聚合物发生力裂解时,生成的大分子自由基与大分子中的反应中心作用进行链增长反应,产生支化或交联。两种以上不同的聚合物发生力化学合成时,可以合成接枝、嵌段共聚物,这对于聚合物共混非常重要,能够起到增容的作用,如聚氯乙烯与聚苯乙烯的力化学共聚物。当聚合物和一种或几种单体作用时,也可以合成一系列接枝、嵌段共聚物,如马来酸酐与天然橡胶、丁苯胶的力化学共聚物等。聚合物或单体也可以和填料发生化学结合,如聚丙烯和磺化木质素可以共加工生成支化、接枝体系,可用作薄膜材料。塑料具有质轻、比强度高、电绝缘、耐化学腐蚀、容易成型加工等特点。塑料的密度范围大致为o9~23g/cm3,仅为钢铁的1/8~1/4、铝的1/2左右,密度的大小主要由使用的填料决定。
各种泡沫塑料的密度更低,约为.010.5g/cm3.按单位质量计算的强度称为比强度。有些增强塑料的比强度接近甚至超过钢材。几乎所有的塑料都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能,表面电阻约为109~因而广泛用作电绝缘材料。塑料中加入导电的填料,如金属粉、石墨等或经特殊处理,可制成具有一定电导率(conductivity)的导体或半导体以供特殊需要。塑料也常用作绝热材料。许多塑料的摩擦系数很低,可用于制造轴承、轴瓦、齿轮等部件,且可用水作润滑剂,如聚酰胺(polyamide)、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等。同时,有些塑料的摩擦系数较高,如芳香族聚酯,可用于制作制动装置的摩擦零件,如刹车片等塑料的缺点主要是,力学性能比金属材料差,表面硬度也较低,大多数品种易燃,耐热性较差。在外加载荷作用下,塑料会缓慢地产生塑性流动或变形,即蠕变(creep)现象。此外,塑料易受大气和阳光中的氧气、水分、紫外光、臭氧等因素影响,发生老化。根据组分数目,塑料可分为单组分塑料和多组分塑料。塑料中聚合物的含量般为40%~100%。单组分的塑料基本上是由聚合物组成的,不加任何添加剂,如聚四氟乙烯;或只加少量添加剂,如聚乙烯(polyethylene)、聚丙烯(polypropylene)、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等。大多数塑料品种如酚醛塑料(phenolicplastic)和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是个多组分体系,除基本组分聚合物之外,还包含各种各样的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