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人面临不确定性的选择进行实验,防火岩棉板发现实验结果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提出了***的阿莱斯悖论,这是最早通过实验提出的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怀疑第二股思潮是以***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的爱德华·张伯伦
( Edward H. Chamberlin)教授为代表的。一般世人都把1948年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的实验看作是实验经济学的开端这样讲并不是要否定以前的实验,正如史密斯所指出的:介绍一门学科,人们总想知道这门学科的“***”,其实这并不重要。比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他并不是“***”而是“***”:因为此前虽然有人到过美洲但并不知道那是“新大陆”只有在哥伦布之后美洲新大陆才为世人所知。我们重视张伯伦的实验并不仅仅因为它是开创性的经济实验,还在于这个实验吸引了许多***人才进行经济实验研究,并且催生了一个天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并使实验方法进入了主流经济学的殿堂。张伯伦在哈佛大学的课堂上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市场实验,他通过对被实验者指定价值和成本参数,建立需求和供给曲线,进行了旨在检验市场理论的实验。在实验中,张伯伦将实验对象分为买者和卖者并给他们分发标有价值和成本的小卡片,买卖双方可以在教室里自由走动,当买者碰到卖者时就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程序并没有特别指明,也没有组织,双方若没有成交就彼此继续寻找下个对象。买者的收入是价值与成交价之差,卖方的收入是成交价与成本之差。若双方成交就将卡片交给张伯伦,同时报告成交的价格,张将此价格在黑板上公布。但遗憾的是实验结果系统地偏离了竞争均衡,交易量大大超过供给和需求交叉点决定的数量。
虽然张伯伦的这些实验没有用相关收益做诱因,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实验,但它们却是需求和供给原理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只可惜张伯伦没能认识到这一发现的重要性,只把实验当成帮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手段,并没有想将实验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新方法加以开发。然而正像中国一句老话所说的那样;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张伯伦的实验却启发了他的一位弟子弗农·史密斯,后来史密斯以此为契机将经济实验方法发展成为如今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体系。当时史密斯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他作为被实验者参加了张伯伦的实验,虽然一开始,史密斯并没有认识到实验有什么太大意义,但几年后当他在普度大学任教时,经过重新思考,意识到将经济学理论的某些命题进行实验检验是可行的,于是他对张伯伦的程序做了重大改进,以便对防火岩棉板竟争均衡理论进行更贴切的检验,使得交易价格迅速收敛于竞争均衡。
可以说通过史密斯的努力,实验方法更加规范化并成为经济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史密斯于1956年开始经济学实验,每年做2~3个实验,基本上是把自己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但史密斯对张伯伦的程序做了两大改进,以便对竞争均衡理论进行更贴切的检验。原先史密斯并不想将他的实验结果公开发表,他认为做实验“***的动力和最主要的兴趣是检验经济理论的预言”,他认为古典经济理论中有许多假设是需要检验的,而且用自然发生的数据去检验一个理论时,有时防火岩棉板反而可能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因为理论预言是模型的结果,而模型的条件很可能是一些假定,当观察的数据与理论预言不相符合时,可能是理论本身不正确,但也可能是因为在观测数据时模型条件未能得到满足,到底是何种原因,难以确定。然而利用实验数据则可以有效避免这一缺点,因为在实验室中环境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