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实验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国际科学基金会对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稳定的支持,使实玻璃棉保温板验经济学的发展有了物质上的保证。在德国和美国,不同的实验群体在各种学术会议上进行接触和交流,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物有德国的海恩·舍尔曼( Heinz saurmann)、伦哈德·泽尔腾( Reinhard Selten)、伦哈德·惕兹( Reinhard Tietz)和美国的普洛特、史密斯等人。在这期间,实验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逐渐与实验心理学区别开来,尽管这两个学科有许多重叠的现象但这一时期的实验主要局限在市场论和博弈理论等方面,这主要是因为,这时期的理论本身有缺陷,实验技术也不成熟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即使到了20世纪60-70年代,实验经济学也没有什么市场,一般经济学家在做实验经济学时需要同时做一些其他更能得到人们尊敬的研究,例如史密斯,除了研究实验经济学,他还研究投资和资本理论随后研究自然资源经济学及不确定性和信息理论。这一时期专题研讨会关于实验研究的话题多是对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如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得到竞争的结果?从学生们低赌注的游戏中你能学到什么?
经济学家检验“假如X那么Y”的命题时怀疑在实验室里是否真能实现“假如X”的假设,等等。玻璃棉保温板由于专家对此领域的研究缺乏研究兴趣,而且持怀疑态度,此外,人们对实验经济学作用的一些误解成为其发展的羁绊,也使其有效性和可信性受到了质疑,这些都迫使史密斯开始重新思考实验经济学的本质。当时流行的一种看法认为,值得研究的经济是那些真实存在的经济,实验应尽可能地反映细节,也就是模拟经济运行的自然过程,经济学实验或者因为作为模拟实验无法完全考虑所有细节,或因为太过拘泥于细节而难
于控制,从而遭到排挤。另一种看法则与检验理论的适当方法有关,一般地,理论具有“如果甲则乙”的形式,从这一观点出发,检验理论的适当方法是创造使理论的所有假设都满足的状况,即上述形式中的“甲”部分,然后进行实验,看结果是否为“乙”,如果没有观察到乙,理论就将被否定。这一方法论的问题并不是它有错误,而是因为经济理论的假设很少被表述成适于操作的形式,而且理论本身可能过于含糊以至于无法做上述检验。例如,经常作为竞争模型假设的一个命题是行为者“相信”他或她的行为对价格没有影响但如果理论被表述成这种形式,玻璃棉保温板则要想在实验室检验理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①另外,有的经济学家对于市场参与者没有完全信息却能达到竞争均衡感到不解,也有些人对实验室是否能真正控制经济因素表示怀疑。